雍正王朝:老四胤禛的职场之道——脸皮要厚,嘴巴要甜,心思要细
文丨卿心君悦在第一集商议如何应对黄患的御前会议上,老四胤禛可谓是出尽了风头。凭借新鲜出炉的户部一手资料与数据,拳打老八,脚踩老十,以一己之力团灭八爷党,连带着他的太子二哥都没能幸免,成了衬托他的反面教材。可出来混,总是要还的。太子即便再草包,那也是经过官方认证的唯一指定太子,是前期站队太子的老四名义上与实质上的顶头上司。无论在职场上,还是在官场上,得罪顶头上司都不是什么好事,遇到报复心强又心眼小的领导,难逃处处是小鞋,步步被打压的命运。按理说,以老四的智商以及混迹官场多年的经验,应该不会犯这种低级错误,毕竟此时得罪太子,对老四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。直到反复细品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发展,我才明白,这是老四走一步算十步的布局。只有半句是真话御前会议之后,老四第一时间前往太子的东宫,还没进门,就听到了太子砸茶杯的声音,见此,老四面带笑意的问了句:“二哥,怎么了?”老四真的不知道太子为何生气吗?怎么可能不知道!作为太子党的一员,又是一起长大的亲兄弟,老四对太子的脾气秉性太了解了——段位不高,脾气不小,最怕别人在康熙面前把他这个正牌太子比下去。如今他不仅背着太子去查账,还在康熙面前狠狠的表现了一番,太子能高兴才怪。而老四之所以明知故问,既是为了撇责任、装无辜,也是为了引太子主动发难,只有让太子将心中的不满表达出来,他才有机会、有理由就此给予解释,进而平息太子的怒火。领导不满不可怕,可怕的是领导心里不满,嘴上不说,压根不给你解释找补的机会,这就好比打官司,不等你方律师辩护,就直接宣判了。看见当事人来了,还一脸没事人的样子,太子越想越憋屈,于是含沙射影道:“还能怎么着,当了三十年的太子,见了皇上就跟耗子见了猫似的,老八他们几个,还时不时地给我下药,还有人呐,背着我向皇阿玛请功。”潜台词:我能怎么着,还不是被你气的,老八他们没事总给我下套使绊,都够我喝一壶的了,你这个所谓的自己人,也不跟我一条心,还跟我玩阳奉阴违的套路。太子发难了,老四也可以顺理成章的解释了:“二哥,我到户部清查账底,本为了给您提个醒,没想到遇到那当口儿,箭在弦上,不得不发嘛,我可不是为了邀功啊。”老四这段话的中心思想很明确:事急从权。不是我想背着你邀功,我去查账是为了给你提醒,帮你搭台子,奈何情况紧急,老八马上就要说服咱爹了,我还能咋办?难道眼睁睁的看着老八得逞?我这么做还不是为了二哥你!什么叫睁着眼睛说瞎话,什么叫无中生有?这就是!如果老四真的有心助太子,或是不想邀功表现,他大可以在去查账之前,找人给太子递个消息,就算找不到太子,没通成气,他也可以在御前奏陈的时候,说是按太子的吩咐才去查账的。这样一来,太子就能借坡下驴的接话,把之前丢掉的颜面捡起来,还可能因此被康熙老爹表扬。也就是说,老四刚才那番义正言辞的话,其实只有半句是真的,就是开头的那半句“我到户部查账”。那么老四就真的不怕太子会因此记恨他吗?不是不怕,是太子不会!至于原因很简单:太子的处境并不乐观,地位也不像表面上那样稳固,用一句话来形容,就是“明君在上,悍臣满朝”——上面是英明神武的康熙,时不时的敲打,下面是虎视眈眈的兄弟,动不动的下套,中间是押宝站队的百官,左右逢源。尤其是成了气候的八爷党,已经半公开的加入了夺嫡的序列。太子想把位置坐稳,就需要有自己的势力,让他的支持者在关键时刻为他冲锋陷阵,帮他挡刀背锅。对此,老四心知肚明。在他看来,现在的太子是绝对不会轻易与他撕破脸,即便自己有邀功之嫌,只要圆的过去,只要把台阶给太子铺好,太子就不会揪着这件事不放。毕竟,如果太子跟他决裂了,处境只会更尴尬,基本就变成了一个光杆司令。太子的段位是低了点,但孰轻孰重,利弊得失,还是拎得清的。正是拿捏住了太子的这个心思,老四才敢当着太子的面邀功,讨康熙老爹欢心。当然,老四分寸火候把握的比较好,只是小试牛刀的稍微表现了一下,并没有触碰太子的底线,事后也是第一时间登门解释、表忠心。为了把戏做足,跟太子解释完缘由,老四故意表现得十分委屈生气,扭头不看太子。不得不说,老四的脸皮厚度与心理素质,放眼整个大清朝那都是数一数二的,说谎说的是脸不红心不跳,做戏做的是情真意切,硬生生的把自己从犯错者,变成了受害者。差事见老四比他还生气,太子开始打圆场:“老四啊,我又没说你,你何必多这个心眼儿啊。”事实上,太子也知道眼下并不是跟老四撕破脸的时候,没了老四的制肘与支持,老八只会比现在更猖狂。可不能撕破脸,不意味着不能敲打敲打,以防类似的事情再发生,于是,前一句话刚说完,太子随即又抛出了一道送命题:你到我这儿来,是不是想让我跟皇阿玛说,派你到江南筹款赈灾的差事啊。为啥说这是一道送命题?一旦老四回答是,就意味着亲手推翻了自己之前所说的不是为了邀功表现的言论,进而暴露了他的野心;而如果老四回答不是,那么接下来就没法开口求太子出手相助,拿到筹款赈灾的差事了,要知道差事本就是他此行最重要的目的。从这个角度来说,太子虽然道行不高,但好歹混迹朝堂几十年,也不是白给的。我们再看老四是如何应对的:“二哥,您说,这差事我去还是不去?”这就是老四的聪明之处。直接避开了是或者不是的二选一的答案,将问题以征询意见的方式抛了回去,既躲过了太子挖的陷阱,还间接表达了太子的重视与忠心——我不说我想不想去,只问你觉得我该不该去,总之决定权交给你,我听令行事。见老四如此圆滑,太子也揣着明白装糊涂的说道:“没把握就甭去,二百万银子你向谁要,就算筹到了,还不得得罪一大帮人。老四,怎么说你也是我的人,差事要办砸了,我怎么保你。”好,你不是跟我装吗?不是说听我的吗?我知道你想去,但是我就告诉你,你别去!至于为何不让你去,我给你两个理由:其一,差事难度大,你办不好反倒得担罪;其二,这个差事是个得罪人的活,就算你筹到钱了,人也都让你得罪光了,得不偿失。反正你太子二哥我,是完全为你着想才不让你去的,可不是担心你办砸了会牵连到我,也不是怕你抢风头,就算你这么想,我也不会承认。同时,太子这段话也在提醒老四,你是我的人,你要摆正自己的位置,别总自作主张惹我不高兴,否则你想要的差事,想办的事,一件都办不成。老四毕竟是老四,要是就这么轻易被太子难倒,他也不可能成为九子夺嫡的胜利者了,太子话音刚落,老四直接放大招了:“太子,千里泽国,百万灾民,直接关系到咱大清的江山社稷呀。身为皇子,臣弟愿意为皇阿玛分忧,为太子分劳,苟利社稷。”老四的这招太绝了。不纠缠于太子话中所说的利弊得失与难易程度,也没有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断了自己后路,而是将去与不去抬高到大是大非的层面,占据道德的制高点,把太子架住。如此一来,太子还怎么拒绝?拒绝了就是不在意百万灾民的死活,拒绝了就是自绝于大清朝的江山社稷与列祖列宗,拒绝了就是不配为储为君为人……就这样,本想找回点场子,敲打下老四的太子,再次败下阵来,答应帮老四争取到筹款赈灾的差事。强者思维纵观整件事的发展,几乎每一步都在老四的计划与掌控之内。从查账,到御前会议上的口若悬河,再到哄太子、说服太子,到最终得到差事,老四一步步的达成了他的终极目的——成为钦差大臣去筹款赈灾。如果没有查账的过程,老四就没有机会驳倒先一步占据优势的老八;如果没有在御前会议上的出色表现以及太子的助力,老四未必能得到这个差事,就算老八他们担心得罪人不愿意去,还有那么多大臣呢。那么为什么老四非要冒着得罪太子的风险,去争取这个差事呢?原因很简单——为后续的夺嫡加码。身在帝王家,能有几人逃得过那个至高无上的位置的诱惑,老四也不例外。不过他比老八聪明,在局势尚未明了的时候,在时机还不成熟的时候,没有轻易暴露自己的野心,而是他选择站队太子、依附太子。这样一来,他身上就有了一层保护色。既不会让太子忌惮,也不会成为众人的靶子,更不会引起康熙老爹的不满与猜忌,最后一点尤为重要。要知道,康熙才是那个决定一切的决策者。老四清楚,对于一心想把皇位传给太子的康熙而言,他希望儿子们个个都优秀,但有一个前提,就是不能对储君之位有觊觎之心,更不能威胁到太子的地位,这个红线至少会持续到康熙没放弃太子之前。也就是说,老四暂时依附太子,是韬光养晦的自保之道,也是博得康熙好感最明智的选择。不过,自保归自保,该发育还得发育,否则怎么能有机会取而代之,杀出重围。而老四之所以要想尽办法的接下赈灾的差事,就是为了发育,为了增加自身的筹码,为了让康熙老爹看到他的好。同时,所有人都知道,这个差事烫手,容易得罪人,这样反倒容易打消康熙与太子的疑虑,认为他实心用事,没有私心,毕竟人都得罪光了,还那什么争储呢?从某种角度来说,这件事也体现了老四的强者思维!其一,强者从不在意一时的得失,也不在意所处的环境,懂得根据局势与情况,随时调整站位与策略,可以韬光养晦,亦可以出刀见血。其二,对强者来说,有些机会是创造的,而不是等到的,没有不好的机会,只有不敢抓住机会的人。对于强者来说,风险与机会往往是并存的,想要得到什么,就必要有付出,做好承担风险的准备也是一种付出,而且,风险的指数往往与将要获得的收益是成正比。这一点,从后续扬州赈灾一行,老四顺利晋升郡王就能得到验证。卿心君悦,读别人的故事,过自己的日子。用文字温暖你,我。
本信息由网络用户发布,本站只提供信息展示,内容详情请与官方联系确认。